上海,被这个西部城市超了
依托新能源汽车强劲支撑,西安一举跨入“百万辆阵营”。更为重要的是,西安凭借着新能源汽车惊人的增速一举完成对上海(99万辆)、柳州(65万辆)的反超,成功登顶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这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在上海有特斯拉超级工厂,柳州有上汽通用五菱,合肥、广州坐拥风头正盛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和小鹏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角逐中,西安并没有多少优势。
彼时,西安、合肥之外,深圳、武汉、重庆、长沙等多座城市已经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或类似目标,其中合肥“出击”的态势分外明显。
合肥市科技局在《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1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汽车总产量超过50%,占全国比重超过25%,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换句话说,三年之后,合肥要生产“全国1/4”的新能源汽车。如此高的增长目标以及较为完备的汽车产业生态,使得合肥一直被视作新能源汽车之都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不过,目前看来这个目标似乎过于“远大”,2022年前10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达26万辆,同比增长80%。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西安、上海、柳州、深圳、重庆、常州、广州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从101.55万辆到31.37万辆不等,其中西安、深圳、重庆增速均超过100%,分别达到277.5%、183.4%以及142.5%,增长强劲。
此次,西安取代上海晋级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令当地信心大振,甚至有媒体喊出“东有上海特斯拉,西有西安比亚迪”的口号。
不过,即便西安已经完成对上海的反超,但差距仍然微乎其微。接下来一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争夺战仍然将在上海、西安间上演。
西安“躺赢”?
此前,比亚迪西安地区总经理刘振宇曾表示:“随着比亚迪三期新项目的投产,一分钟就可以造出两辆整车”,且目前比亚迪西安四期项目也正在酝酿中。
产业巨头支撑,是西安“超车”的主要因素。在2022年生产的101.55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生产基地生产99.5万辆,占比97.9%。换句话说,西安“超车”上海的核心原因在于西安比亚迪“超车”上海特斯拉。
工作人员在西安比亚迪草堂工业园汽车总装厂进行新能源汽车装配 图片来源:新华社
尤其在车企异常艰难的2022年,比亚迪凭借垂直的供应链体系和分散化生产基地布局,相比特斯拉、“蔚小理”等车企,受到的冲击更小,有研究机构总结为“比亚迪大型躺赢现场”。从这一维度来看,西安登顶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多少有些“躺赢”的意味。
作为头部新能源车企的两个最大的生产基地,2022年西安比亚迪和上海特斯拉分别为100.8万辆、71万辆,增速分别为145%、48%。不论产量、增速,前者似乎都要略胜一筹。
更为重要的是,西安比亚迪实现产值1362亿元,以一己之力支撑西安汽车产业跨过2000亿产值大关,辐射能力相比特斯拉毫不逊色。
与上海、合肥、深圳不同,西安的造车之路显得另辟蹊径。过去多年,西安凭借跟比亚迪、吉利等主流车深度绑定,通过整车带动产业链布局,逐渐实现弯道超车。
以比亚迪为例,截至2022年底,其已在陕布局企业超20家,产业链布局正不断延伸,如锂电池、云轨交通、半导体等,形成了包括乘用车、商用车、电机、动力电池、汽车金融、轨道交通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格局。
此外,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也已建成吉利全球首个全架构、全能源、全车系超级智能“黑灯工厂”,并且获得钛和认证颁发的I型零碳工厂五星级证书,成为国内整车企业的首个零碳工厂,最大年产能36万辆。
在乘用车领域,西安或将形成比亚迪、吉利“双龙头”的格局。与此同时,陕西制造业龙头陕汽重卡在新能源领域也深耕多年,2022年以来新能源产品订单与销量同比增长超300%,位居主流企业前列。
在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曾昭宁告诉城叔,近年来省市层面对新能源车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西安真正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机遇,抓住了比亚迪的机遇,使得新能源汽车和重卡成为突出优势。
“万亿”目标
“头把交椅”能坐多久?如上文所述,2022年上海、合肥等地受疫情或供应链危机冲击较为严重,上海特斯拉、合肥蔚来等新能源龙头车企的产能释放未及预期。随着疫情的好转,这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将进一步弱化。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龙头车企的供应链体系正在趋于完善,新能源汽车市场乃至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竞争也将进一步跌宕起伏。比如,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曾表示:“(广汽)计划到2025年投资800-1000亿元建立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
此外,小鹏、蔚来、长城、理想等一众车企也在通过自研、投资等多种方式进入动力电池领域,探索垂直整合的新模式。
根据乘联会预计,在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650万辆的基础上,2023年可能突破850万辆。潜力可观的市场机会背后,区域竞争也将更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