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定调财政政策,专家详解
面对贸易战等带来的外部冲击影响加大,中国财政政策如何应对始终是外界关注的一个重点。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则对此指明了方向。
此次会议要求,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兜牢基层“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同时,会议指出,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美对全球加征关税并对中国任性加征高额关税,冲击全球经济并影响中国外需,美高关税导致中美贸易事实上脱钩,这在二季度将体现为出口可能受到明显影响,因此要“加紧实施”和“用好用足”积极财政政策等,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清欠账款畅通经济循环。
加快发债稳经济
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成为当前应对贸易战的重要举措,而衡量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财政支出规模及增速。
根据财政部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广义财政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约9.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0.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5.6%。这一增速高于去年同期及去年全年水平,反映出一季度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稳经济。而在一季度广义财政收入有所下滑背景下,之所以财政支出能够保持一定扩张,正得益于政府债券加快发行。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025年一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3.87万亿元,同比多出2.52万亿元。
罗志恒表示,此次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使用,有利于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扩大总需求。
而政府债券发行提速也“箭在弦上”。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目前公开的25省市二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计划较一季度规模增长36.5%。同时,特别国债于4-10月发行,发行节奏较2024年提早近1个月。融资提速或可有效支撑二季度财政支出。
在加快发债加持下,财政支出规模维持一定力度扩张,但资金使用重点则有所侧重,核心将围绕此次会议提出的“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和“保民生”“促消费”。
罗志恒认为,当前部分地方政府面临可支配财力增速不高,以及利息支出和“三保”支出压力不减。而此次会议提出要继续兜牢“三保”和继续化债,可以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以更大的能力和积极性投入到稳就业、保民生中,为打赢关税战奠定基础。
财达证券常务副总经理胡恒松告诉第一财经,此次会议强调“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相较于之前“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删除了“完善”表述,透露出政策延续性与稳定性的重要信号。这表明前期推行的一系列化债举措,包括对“隐债名单”和“融资平台名单”的严格监管等,将持续深入推进。在此背景下,地方融资环境仍将保持高压监管态势。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告诉第一财经,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仍比较突出,而此次会议重点提及加快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上可能会有所优化,优先解决这一问题,维护政府信誉的同时,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会议要求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减少‘连还欠’,而且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和改善营商环境。”罗志恒说。
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新增专项债券为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此次会议要求加快发行专项债,也有利于推动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胡恒松表示,目前看短期内加大新增债券额度去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的可能性较小。但随着一揽子化债政策继续实施,可能会通过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等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拖欠账款问题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地方来说,妥善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不仅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也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今年财政资金加大稳投资促消费的一个关键举措,是发行了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8000亿元支持“两重建设”,重点支持基础研究能力提升、未来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型灌区新建改造及大中型引调水和大中型水库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等教育提质升级、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建设改造等方面任务。另外,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20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
上述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经在4月24日成功发行了1210亿元,剩余的额度也将在10月10日前发行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