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创新提速
积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金融机构正着力做细做深“绿色金融”大文章。今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普遍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同时,绿色债券投资方面业务增长较快。为满足项目和企业需求,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创新不断涌现,绿色金融“工具箱”正日趋丰富。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信贷投向结构发生深刻演变,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70%。其中,绿色金融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绿色贷款余额由2019年末的9.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36.6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绿色信贷持续稳定增长
8月29日晚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6家国有大行2025年半年报披露完毕。从信贷增速可见其对绿色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
截至6月末,6家国有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共计23.8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6万亿元,增速达到16.4%;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均为5.72万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4.6%、14.88%;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5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95%;交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8700亿元;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9500亿元,增长近12%。
股份制银行也在加快推动绿色金融业务更上一个台阶。作为国内绿色金融领域的先行者,上半年,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为1.0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61%。其他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规模也保持10%以上的较高增速。浦发银行绿色贷款同比增长近18%,余额突破6700亿元;中信银行绿色贷款增长16.79%,余额突破7000亿元;光大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6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4%。
在支持实体经济低碳发展的同时,绿色金融也被商业银行视为服务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价值增长点。邮储银行副行长杜春野介绍,该行在转型金融等高价值领域的信贷投放收益率高于全行平均收益率30个基点以上。这充分说明,只要精准聚焦高价值赛道、用心挖掘市场需求,就能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到增长空间。
“下一阶段,我们将加快推动绿色金融提质上量。”交通银行副行长殷久勇表示,与科技、制造业、基建等领域相同,绿色领域仍被商业银行视为未来的信贷核心增长点之一。
“我们要在绿色金融等特色业务方面强化市场竞争力,提升价值贡献。”浦发银行副行长张健表示,未来将会把资源进一步聚焦、下沉,拓宽绿色金融服务覆盖面,推进“绿色+产业”深度融合。
绿色金融产品日趋丰富
发行、投资绿色债券也是商业银行支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2024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保持稳步发展,发行绿色债券共计477只、规模达6814.32亿元。今年上半年,主要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债券市场发行投资,绿色债券投资规模稳中有增,产品创新亮点纷呈。
国有大行正加大对绿色债券领域的投资、发行力度。其中,工商银行成功发行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上半年,中国银行承销境内、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分别为2109.81亿元、149.01亿美元,绿色债券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保持同业领先。上半年,建设银行参与承销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77期,发行规模折合人民币约2355.56亿元。
同时,绿色债券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上半年,工商银行创新发行境内商业银行首单挂钩基准利率的浮息绿色金融债券80亿元,助力优化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利率传导机制。7月8日,建设银行发行首笔300亿元“固息+浮息”绿色金融债券,这是首笔以“固息+浮息”孪生形式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8月15日,农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60亿元浮息绿色金融债,期限为3年,利率1.80%,吸引了各类投资者踊跃参与。
在信贷和债券支持之外,商业银行正着力拓展多元化绿色投融资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产业集聚。“在绿色金融方面,我们持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开展绿色债券投资,持续拓展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等多元化绿色投融资产品。”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介绍。
转型金融和碳金融领域的探索也在持续推进。近年来,商业银行着力创新,加大对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在钢铁、农业、建材、煤电等多个细分领域落地转型金融创新业务,如银行间市场转型债券、“碳强度+ESG”双挂钩转型贷款等,推动转型金融标准加速落地应用。在碳金融领域,积极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核证自愿减排量及生态碳汇预期收益权抵质押贷款等碳金融创新产品服务。
“未来,商业银行可以加大碳金融衍生品开发,如推出碳期货、期权,完善碳质押融资;还可以联合政府、企业等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朱晨晨认为,银行业要积极调整策略,加大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提升对绿色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力,更加注重支持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绿色金融向纵深发展。
完善政策支持协同发力
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旋律。近日,中办、国办《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对外公布。这份文件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并在“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方面,对金融业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随着碳市场不断成熟,以碳排放配额、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碳资产为核心的金融活动日益活跃。碳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是在碳市场形成价格发现机制的基础上,将碳资产金融化,使其具备融资、交易和风险管理等功能,从而服务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政策支持与协同发力是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在政策支持层面,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专门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给予碳减排项目更加优惠的资金支持。该工具设立3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向低碳轨道转型。产品与服务创新则是提升碳市场深度的核心抓手。接下来,为进一步发挥碳金融的助推作用,还应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不同主体需求,开发更丰富的碳金融衍生品和服务模式,如碳信托、碳租赁、碳资产证券化等,持续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同时,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等多元主体参与碳市场,提升市场活跃度,增强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绿色金融是全球气候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为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和金融资源,使环境气候的复杂问题有可能在新的市场边界内得到解决。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在第三届“活力·ESG”创新论坛上表示,支持绿色产业发展,金融市场需提升对环境气候因素的定价能力,加强标准建设、信息披露、产品创新、国际合作和监管;不断减少信披风险,降低监管成本,提高定价效率。
“绿色金融的实质还是依靠市场化运行,最终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或机制创新提高绿色项目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对绿色产业发展形成实质性支持,更大可能拓展绿色金融市场的可行边界。”雷曜表示,因此,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防治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可持续发展领域,最终需要实现重大绿色技术突破甚至是颠覆性创新,以及创造真实有效的绿色供给,使绿色技术创新在市场发展中获得满意回报。
“未来,我们要继续以法治化、市场化为导向,不断凝聚共识,形成合理稳定预期,并融合能源气候科学、制度经济学乃至全球贸易、科技、金融投资的内涵,使绿色金融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更大作用。”雷曜说。